亚洲精品色播一区二区,中文乱幕日产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色视频 ,一个人免费完整在线观看视频,中文字幕无线码

首頁 全國兩會 重要文件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第三屆、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第一屆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
2017-12-15 收藏 基督教全國兩會
A+
A-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第三屆

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第一屆

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

 

1986年8月16日

 

各位代表,自從1980年10月舉行上屆全國會議以來,已經將近六年了。在這期間,我們祖國的廣大土地上發(fā)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共同努力奮斗,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勝利地完成,并超額完成了第六個五年計劃。我國在政治上也出現了安定團結的局面,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日益鞏固與發(fā)揚。我國在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方面,實行了符合中國國情與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轉變,標志著我們正在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前進。廣大人民對祖國的光輝前景充滿信心與希望。我們國家目前正處在建國以來政治上、經濟上最好的時期之一,我們廣大的中國基督徒在這一偉大的新時代中生活、工作與見證,感到無比的歡欣鼓舞。愿將感謝與贊美歸于在天上的父神。   

    在這期間,教會事工也得到迅速的恢復與發(fā)展。我們基督教全國兩會曾舉行過兩次全體委員會會議,七次常委會會議,共商教會大計。在上主的帶領下,全國以及各地兩會,彼此密切合作,依靠廣大同工同道們的支持,對于建設新中國的教會,取得了不少成就與經驗,并更看清了上帝引領我們今后應當努力的方向。我現在受全國兩會常務委員會的委托,作工作報告如下:   


  (一)神恩浩蕩,六年變化巨大

    上屆全國會議以來,中國教會情況的變化是十分巨大的。

    回想在上屆全國會議時,全國各地的教會正處于開始恢復的階段。重新開放的禮拜堂寥寥無幾,各地教會房產亟待收回,教會重建的工作看來十分艱巨。但是感謝天父的洪恩大愛,由于黨和政府大力宣傳與落實宗教政策,也由于各地同工同道們共同的祈求與努力,到現在為止全國已恢復的禮拜堂超過了四千所,此外這些禮拜堂還聯(lián)系著許許多多聚會點。上帝的恩典的確總是超過我們所想所求的。目前,除了西藏自治區(qū)以外,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都有奉基督的名聚會的禮拜堂和聚會點,絕大多數省、市、自治區(qū)已恢復或成立了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基督教協(xié)會(或教務委員會),有的省轄市和縣(區(qū))也成立了三自與教務組織,團結了廣大信徒群眾,帶領著他們走愛國愛教的道路。

    恢復教會事工以來,教牧人員嚴重缺乏,不少同工年事已高,但是出于侍奉主的忠忱,仍舊擔當著圣工。從1981年起,各地開始從合格的傳道人員中按立牧師,使教牧人員人數逐漸增長。近年來,全國新按立的牧師近三百名,其中六分之一是女牧師,他們和原來的教牧同工們一起,分擔著今天中國教會的重任。

    培養(yǎng)年輕一代的教牧人員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我們感謝父神,幾年來神學教育的迅速發(fā)展是超過預想的。自從1981年2月南京的金陵協(xié)和神學院復校以來,在沈陽、北京、福州、成都、杭州、天津、武漢、上海、合肥,許多省市基督教兩會相繼舉辦或合辦了沈陽、北京、福建、四川、浙江、天津、中南、華東、安徽神學院(班),共計有二年制至四年制的神學院校十所,在校青年神學生近五百名。設在廣州的廣東協(xié)和神學院已成立,將于今年九月正式開學。華北、西北各省、市聯(lián)合舉辦的燕京神學院(北京、天津兩神學院并人)即將在北京成立。1985年8月,全國兩會在浙江莫干山召開了神學教育座談會,對神學教育的方針、任務、課程以及各院校的協(xié)調等問題,進行了討論。許多同工同道看到神學院校不斷恢復與興辦,青年基督徒踴躍報考與就讀,教會圣工將后繼有人,莫不感到極大的安慰與歡欣。   

    在缺乏教牧人員的情況下,由義工人員協(xié)助圣工已成為我國教會生活當前主要的特點之一。為了提高義工人員在靈性上、圣經知識上和思想認識上的水平,許多省、市、地、縣都紛紛舉辦了義工進修班,培養(yǎng)了大批義工人員,使各地堂會和聚會點的弟兄姊妹們得到更好的帶領與牧養(yǎng)。從1983年2月起,全國兩會陸續(xù)出版一套《基督教義工進修班講義》,以供應廣大義工人員的需要。幾年來,我國教會義工教育的規(guī)模是空前的,有的青年義工人員,經過培訓后,還被選送考進了神學院,接受進一步的深造。   

    十年浩劫,使各種教會出版物受到很大的破壞。教會恢復后,廣大信徒對圣經、贊美詩以及各種教會書刊有迫切的需要,加以海外某些反動勢力,趁機大肆渲染偷運圣經等活動,借此對我國進行造謠污蔑,混淆視聽,我們當時的處境是困難的??墒窃谏现饔H手帶領之下,全國兩會與各地兩會在文字出版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幾年來,我們已經印刷與發(fā)行了《新舊約全書》、《新約全書》、《新約全書附詩篇》共二百一十萬冊。1984年7月成立了“橫排本簡體字圣經出版委員會”,經過兩年的努力,橫排本簡體字《新約全書附詩篇》即將出版。1982年3月成立了“圣詩委員會”后,次年編輯出版了《贊美詩(新編)》,所選四百首詩歌中,有四分之一是中國信徒的作品或采取中國的曲調,表達了中國基督徒的心聲?!顿澝涝?nbsp;(新編)》已發(fā)行簡譜本六十萬冊,文字本十萬冊,得到廣大弟兄姊妹們的歡迎。1985年底又出版了五線譜本。圣經、贊美詩的大量出版、發(fā)行,不但逐步滿足了廣大信徒的需要,而且也有力地抵制了海外破壞我國教會三自基礎的企圖。

    全國兩會的刊物《天風》自1980年復刊以來,發(fā)行量比過去有很大的增長。根據讀者的要求,該刊從1985年起已由雙月刊改為月刊。金陵協(xié)和神學院出版的《教材》、《天風》與浙江三自合作出版的《講道集》、全國基協(xié)出版的《怎樣讀圣經》、《靈程嗎哪》、《東山講道集》等,供應了各地同工同道們在宣道與靈修方面的需求。福建、江蘇、上海等地出版的教會年、月歷和圣畫等,也很受歡迎。基督教協(xié)會出版的《要道問答》,是征求了來自不同宗派背景的許多同工同道的意見而編寫成的,是中國教會團結一致的一個重要標志,得到各地教會的廣泛采用,發(fā)行已達七、八十萬冊。

    中國教會必須探索自傳的道路,1981年夏曾舉行一次“神學問題討論會”,推動了同工同道們對面臨的神學問題進行思考。 1984年9月《金陵協(xié)和神學志》復刊,成為我國教會交流神學思想的園地。

    為了緬懷三自愛國運動倡導人吳耀宗先生對祖國、對教會的貢獻,全國兩會征集了數十位吳先生生前友好與同工的文章,于 1982年出版了《回憶吳耀宗先生》一書。關于吳耀宗先生的傳記,日前正在編寫中。

    三十多年來,三自愛國運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這是有目共睹的。許多同工同道們都深有體會地說:“沒有三自,就沒有今天的中國教會?!笨墒请S著時間的推移,目前許多新的信徒對于三自愛國運動了解不多,老的信徒也希望增進對三自愛國運動的認識。同時,海外反動勢力通過各種途徑,對三自運動進行造謠中傷,或者企圖利用金錢物質等引誘意志薄弱的人離開三自立場。因此,在全國兩會的號召下,各地兩會都進行了三自再教育的工作,使三自運動更加深入人心。上海三自出版的《三自愛國講座》曾被各地所采用。      在愛國主義的教育下,廣大信徒看到熱愛祖國是基督徒作為中國人民所應盡的天職,并符合圣經的教訓,因此激發(fā)了他們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四化建設的熱情,涌現了不少愛國愛教的先進人物。各地教會紛紛舉行愛國愛教經驗交流或表彰大會,許多弟兄姊妹作出了榮神益人的美好見證,不少事跡是十分感人的。同工同道中被評為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三八紅旗手,或家庭被評為五好家庭的,其人數之多、方面之廣、社會反映之佳,都超過三自運動開展以來的任何時期。我國教會人士還直接、間接參加各項社會福利事業(yè),努力為祖國四化事業(yè)作出貢獻。事實證明,我國信徒與廣大人民之間的團結更加強了,愛國熱情更為高漲,他們對于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事實也證明,只有堅持三白道路,才能不斷改變廣大人民群眾對基督教的觀感,使福音在我們的時代中發(fā)出它的光輝。   

    廣大信徒提高思想認識后,增強了對國內外反動勢力利用宗教進行滲透破壞活動和非法違法活動的識別能力。例如從1982年起,外來的反動組織“呼喊派”進行顛覆活動,宣揚異端邪說,就受到廣大同工同道們的抵制與批判,進一步堅定了走三自愛國道路的信心與決心。   

    幾年來,為了加強與各地教會的聯(lián)系,交流工作經驗,全國兩會的負責同工曾先后分別訪問了浙江、福建、云南、天津、四川、湖北、甘肅、陜西、河南、長沙等省市。云南少數民族基督教人士也曾訪問內地。1983年6月,全國兩會曾召集部分省、市基督教兩會負責實際工作的同工舉行工作座談會,對一些教會事工進行探討。這些訪問與交流,對于推進三自與教會事工,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國際基督教界人士對我國以及我三自愛國運動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愿意與我國教會發(fā)展平等友好關系的人士日益增多。我國教會最近幾年在國際交往方面有很大的開展,大大增進了我國基督徒與各國基督徒之間的友誼與團契,進一步削弱了利用宗教進行反華、反三自活動的海外反動勢力。從1981年起,先后有加拿大、美國、香港地區(qū)、澳大利亞、日本、英國、印度的基督教會聯(lián)合會代表團、亞洲基督教領袖代表團,以及聯(lián)邦德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匈牙利、民主德國的基督教代表團訪問了我國。來訪的國際基督教知名人士有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倫西博士、瑞典烏潑撒拉大主教松貝博士、世界基督教會聯(lián)合會總于事泡特博士、亞洲基督教會議總干事葉金豪會督等人。我國兩會也曾派出教會代表團出席一些國際會議或研討會,并訪問了加拿大、美國、英國、愛爾蘭、瑞典、聯(lián)邦德國、芬蘭、肯尼亞、民主德國、匈牙利、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印度等國和香港地區(qū)。此外,全國兩會還曾派出人員與其他宗教界人士一起參加世界宗教者和平會議與亞洲宗教者和平會議的一些大會,并派出觀察員列席世界基督教和平大會與亞洲基督教和平會議,與各國宗教徒一起為促進世界和平而努力。我國廣大信徒響應全國兩會的號召,從1985年起以每年一月份第二個主日與安忌日為“世界和平祈禱日”,進行了公禱。今年是聯(lián)合國規(guī)定的“國際和平年”,我國各地教會在全國政協(xié)宗教界領袖的號召下,于六月份第二周按照全國兩會發(fā)出的材料,舉行了“世界和平祈禱周”,各地信徒都踴躍參加。

    這幾年中,我們雖然取得一些成績,但是工作中的缺點還是不少的。全國兩會與各地兩會以及教會的聯(lián)系仍很不夠,具體幫助更少。我們組織各地兩會彼此交流事工經驗,也很不足。我們的出版工作還遠不能滿足廣大同工同道們的需要。我們的工作還缺乏長遠的規(guī)劃和具體的步驟。希望到會代表在這次會議中,充分發(fā)揚民主精神,對全國兩會的工作提出批評與建議,使兩會工作今后得以改進。

   

    (二)堅持三自,發(fā)揚三自,建設與我國新時代相稱的教會    

    各位代表,近六年來我們在工作中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天父恩手的賜福帶領下,經過全國同工同道們堅持貫徹三自方針,殷勤侍奉,努力不懈而取得的。我們的一切經驗,歸納到一點,就是必須堅持三自愛國的道路,發(fā)揚三自愛國的精神,這樣我們才能得到眾民的喜愛,在祖國偉大的社會主義新時代中,作出榮神益人的見證,建設合主心意的教會。

    (1)實現我國教會前輩愛國愛教的愿望   

    我們必須堅持三自,發(fā)揚三自,因為這是我國不少教會愛國前輩們的愿望與禱盼。解放前的一百多年中,雖然不少外國傳教士懷著傳福音的熱情來到中國,播下了福音的種子,但是傳教事業(yè)受到不平等條約的保護,被西方殖民主義勢力所利用,一些傳教士參與了列強對我國的侵略活動,引起了廣大人民對基督教的不滿。早在一個多世紀前,有民族意識的中國基督徒,如廣州的陳夢南等,為了使教會免于“洋教”之譏,就主張中國教會由國人獨立自辦,并首先創(chuàng)辦了華人自立的教會。義和團的反帝斗爭,及其失敗后所蒙受的國恥,使更多的愛國教牧人員與信徒,如上海的俞國楨牧師等,深受刺激。他們反對“不平等保教條約”,主張教會“自立、自養(yǎng)、自傳……絕對不受西教會管轄”。在俞國楨牧師提倡下而建立的“中國耶穌教自立會”,其簡章中就提出了“愛教愛國之思想,自立自治之精神”等宗旨。在我國二十年代大革命浪潮之中,不少愛國信徒投入反對帝國主義的群眾運動中,成立了“中華基督徒廢除不平等條約促進會”等,并紛紛要求收回教權,脫離西差會,成立獨立自主的中國教會,一時在各地出現了六百多處自立教會。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基督教的自立運動受到挫折,但是許多愛國的基督教人士仍投人抗日救亡運動??箲?zhàn)勝利以后,愛國教會領袖吳耀宗等還積極參與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民主運動,抨擊帝國主義利用基督教,并與廣大人民一起迎來了祖國的解放??墒窃谂f中國,教會在經濟上、人事上受到外國勢力的支配,愛國信徒獨立自主的愿望是難以實現的。解放后,在中國基督徒中興起的三自愛國運動,正是實現了中國教會愛國前輩們的理想,并在中國人民翻身解放、取得民族獨立的新中國中,使中國教會獨立自主的事業(yè)有了新的發(fā)展。海外反動勢力把我們的三自愛國運動,說成是中國共產黨強加于中國教會的,這完全違背了歷史事實,也是對廣大中國基督徒的愛國意志的污蔑。


如上所述,中國基督徒要求實現自治、自養(yǎng)、自傳的運動,從來就是愛國與愛教相結合的運動。解放后的三自愛國運動正是繼續(xù)與發(fā)揚了一些教會前輩們愛國與愛教精神相結合的傳統(tǒng),推動廣大基督徒關心自己國家民族的前途,與廣大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將教會植根于我們祖國的土地之上。必須看到,這一運動的意義是深遠的,它的任務是長期的。如果說,當時教會前輩們所作的愛國愛教的努力,就是與中國人民共同進行反帝反殖的斗爭,為謀求民族獨立與教會獨立而努力,那么今天我們愛國愛教的具體內容,就是要與廣大人民群眾在一起,努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謀求祖國的繁榮昌盛,并建設好自治、自養(yǎng)、自傳的中國教會,從而使國家與教會的獨立自主更有切實的保障。有一種看法,認為三自愛國運動只是在民主革命時期是必要的,到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似乎已經過時了,這顯然是不對的。如果認為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基督徒可以不必堅持愛國主義立場,甚至與廣大人民群眾離心離德,重新拾起洋教的形象,這是可悲的,這樣正符合國際上某些反動勢力妄圖離間中國基督徒與廣大人民的關系,而達到重新控制中國教會的需要。

    (2)警惕海外反動勢力的滲透陰謀   

    我們必須堅持三自、發(fā)揚三自,另一重要的原因,正是因為當前國際上仍存在一股反華勢力,他們不但一貫對我進行造謠誣蔑,而且極力企圖利用基督教對我國進行滲透顛覆活動,并妄想將我國教會置于其控制之下。解放三十多年來,國際形勢有極大的變化,國際基督教界對我們國家與教會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我國友好、對我們的三自愛國運動表示同情與尊重,乃是當前的主流。然而在國際基督教界中,的確還有敵視我國的反動勢力,他們以“傳福音”為名,以偷運圣經與書刊、從事地下聯(lián)絡為手段,大肆進行反華宣傳,并誣蔑攻擊中國基督徒的三自愛國運動。

    1982年海外反華刊物《天亮》刊登文章,鼓吹采取各種傳教手段,對我國進行滲透活動,說什么“最要緊的是……求上帝改變大陸的獨裁政治”。1983年9月廣州人民法院對兩名臺灣特務何恩杰、林澤榮判刑后,一些反華組織大為鼓噪,說什么何、林二犯是“到大陸傳福音為主殉道”,并斷言這是“中國共產黨迫害基督徒”的“鐵證”??墒遣痪寐吠干绲葟呐_灣發(fā)出的消息說,臺灣當局承認何、林二人是“臺灣的間諜”,要為他們“舉行追悼會”,并將他們的名字“人祀忠烈祠”。值得注意的是,何犯恩杰不但是首先將反華組織“呼喊派”輸人大陸的人物之一,而且曾任香港一家專門進行反華宣傳與反華滲透的某“研究中心”的負責人的“助手”,這個“研究中心”的政治背景豈不是十分清楚的嗎?香港另一反華組織近年在其刊物《守望中華》中極盡造謠誣蔑之能事。他們無視中國共產黨和政府近年來撥亂反正,大力貫徹落實宗教政策的事實,竟說什么“神的子女和敬虔的信徒領袖正在極大的壓力之下,遭當局拘捕或禁錮”,他們鼓吹要加強利用宗教對大陸進行滲透,以“影響未來的中國變化”。另一反華組織在其刊物《亞洲報導》今年第一期中竟說,中國的信徒處在一個“兇惡的、敵對性的環(huán)境中”,并引圣經的話,“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游行,尋找可吞吃的人”,來惡毒攻擊新中國。他們對新中國的仇視已到毫不掩飾的地步。上面舉的一些例子,從反面教育我們:三十多年來的三自愛國成果必須加以捍衛(wèi),三自愛國的事業(yè)必須加以鞏固與發(fā)展,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粉碎國際反動勢力妄想利用基督教危害我國的一切企圖。

    (3)遵循基督和使徒的榜樣與教訓

    我們必須堅持三自、發(fā)揚三自,更是因為這一運動是合乎上帝旨意的,是符合圣經教訓與圣靈帶領的。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降世成人,穿上肉身,過物質的生活,他就對肉身與物質的生活賦予了新的意義,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都不在他的圣愛以外。主道成肉身,不是做一個無國籍的人,而是有具體國籍的。主看見自己的民族在羅馬的統(tǒng)治壓迫下,內心傷痛,甚至為耶路撒冷城而哀哭 (路19:41--44),對自己的國家民族表現了深沉的感情。在使徒時代,盡管保羅作了外邦人的使徒,但是他對本民族的感情溢于言表 (羅9:3)。保羅也告訴我們,他在什么人中間,就要作怎樣的人,才能更好地為主作見證(林前9:20--22)。這些都是道成肉身的原則,按照這一原則,教會在什么國家民族中,就應當在這個國家民族的文化中扎根,與這個國家民族的人民同擔命運,共享甘苦,這樣才能使教會在這個國家民族中生根開花。

    我們也看到圣靈的工作是生動活潑的,不是拘泥保守的,他不斷引領我們明白(進入)一切的真理(約16:13)。在使徒時代,當福音傳到別的國家民族中去的時候,圣靈總是要使徒們突破自己民族的成見與傳統(tǒng),而與別的國家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相結合。福音傳到外邦,教會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外邦信徒是否要遵守猶太民族的一些傳統(tǒng)禮儀,如接受割禮等。《使徒行傳》第十五章所記載的耶路撒冷會議,就是要解決這一問題。會上圣靈親自動工,大家聽取了彼得和保羅在外邦人中工作的見證以后,就決定外邦人信主不必遵守猶太教的某些律法規(guī)條。耶路撒冷會議所決定的原則實際就是“三自”的原則。從此以后,福音傳到世界各國,傳福音者都不應當將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強加于人,而應使教會與所在國的文化傳統(tǒng)相結合,走獨立自主的道路,這乃是圣靈所帶領的道路。   

    從教會的原則來看,教會是一體的,基督是教會的元首,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各國民族的教會在基督的身體中都互為肢體,彼此平等相助,沒有哪一地、哪一國的教會,可以自稱首領,而支配別地,別國的教會。傳福音是從耶路撒冷開始的,保羅多次布道的旅程是從安提阿動身的,但是無論耶路撒冷教會或安提阿教會都沒有自稱為“母會”,而凌駕于別的教會之上。使徒們先后在以弗所、哥林多、腓立比、帖撒羅尼迦,一直到羅馬等地建立教會,但這些教會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彼此有交往而互不相屬。保羅建立教會的方針,可以歸納為以下三條:(1)首先去傳福音;(2)當地有人信主后,就在其中揀選有圣靈恩賜、有好名聲的人作監(jiān)督、長老、執(zhí)事、牧師等,由各教會自己治理自己(徒14:23;多1:5);(3)對于已經有人傳福音并建立教會的地方,保羅就不去傳道,以免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羅15:20)。很明顯,那時當一個城邦、一個國家建立了教會以后,傳福音與牧養(yǎng)教會就是該教會自己的責任;這也就是“三自”的原則。

    我們也注意到圣經的教訓:當新天新地到來的時候,基督將得到最大的榮耀,“列國要在城的光里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將自己的榮耀歸于那城,……人必將列國的榮耀尊貴歸于那城”(啟21:24-- 26)。當新耶路撒冷從天而降的時候,列國要將自己的尊貴榮耀歸于那城,中國的教會豈不是也應當將我們中華民族的尊貴榮耀歸給那城嗎?中華民族有十億人口,占目前全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由于上主的祝福,我們有勤勞智慧的人民,有優(yōu)秀燦爛的文化,我們應當對新耶路撒冷有所奉獻。如果我們的教會不是走三自的道路,我們的教會沒有自己的獨立自主性和民族特點,我們怎能在新天新地到來的時候,有我們自己的奉獻呢?

    (4)按照三自原則努力建設新中國的教會

    我們必須堅持三自、發(fā)揚三自,還因為如何按照三自原則來建設好教會,尚有待長期而艱巨的努力。就自治來說,三自愛國運動促進了我國教會原來各宗派之間的合作與聯(lián)合,今天我國教會已經基本上消除了宗派的界限,近年來各地恢復教會生活,大家彼此接納、同心合意的心志更為加強。在1982年9月舉行的全國兩會委員會(擴大)會議上,全國基協(xié)總干事曾對我國教會聯(lián)合的形勢作了歸納,認為已經大體上實現了各原宗派不再標出自己名號而單獨行事;停止了各自的全國性與地區(qū)性的組織機構;不獨自進行國際聯(lián)系;不單獨出版和散布宗派性的出版物;都參加三自愛國運動;信徒間同心合作,在信仰上求大同、存小異,不互相攻擊;主張教會獨立自主,信徒愛國愛教,榮神益人。這一歸納得到委員們的普遍贊同,大家認為這些可貴的成果,都是在圣靈的帶領下,“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lián)絡”而達到的,是我國教會在自治方面的成就,分外值得我們珍惜。然而如何進一步對不同信仰觀點與—禮儀傳統(tǒng)貫徹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實行彼此尊重的方針,并克服某些離心的傾向,探索更多更好的聯(lián)合途徑,從而“竭力保守圣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這還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同時,教會分門別戶、互相對立的狀況基本過去了,這是大好事,但是非宗派化的同時也給我國教會帶來缺乏應有的規(guī)章制度的局面,從而有時容易產生混亂,使不法分子有機可乘,教會人員因為缺乏指導而用不適當的方法管理教會,也時有發(fā)生。目前有的省、市基督教兩會已開始擬訂和試行一些大家都能接受的,關于接納信徒受洗(浸)人教的規(guī)定,關于考核與按立牧師、長老、執(zhí)事的規(guī)定,關于洗禮、圣餐的一些禮文等等,這些都是可喜的嘗試。中國教會如何在規(guī)章制度方面進行探索與試驗,使之既能符合中國的國情和中國教會的實際情況,并能繼續(xù)貫徹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則,使教會生活豐富多彩,又能為廣大同工同道樂意接受,其任務是重大的,我們必須為此獻上恒切的禱告和不懈的努力,才能使我們在更好治理中國教會方面取得新的成就。

    其次,關于自養(yǎng)方面。幾年來,中國教會在自養(yǎng)方面也取得很大成績,廣大信徒對于教會的恢復與重建,蘊藏著極大的熱忱,他們的捐獻往往超過實際上所想所求。充分表現了他們熱愛教會、在三自運動中當家作主的精神。各地教會的經濟力量強弱不一,有的教會對經濟力量較差的教會進行了各種支援,國內教會之間這種彼此互相分享的精神是值得發(fā)揚的。我們的教牧人員一般待遇并不豐厚,不少人退休以后盡義務,或只領取少量的津貼,而為教會盡心竭力地工作。我們廣大同工同道為主、為教會、為三自而奉獻的耿耿心志,是中國教會實現自養(yǎng)的最深厚的源泉。應當看到,中國教會今天的經濟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的。就當前來說,我們還是要在自力更生、量人為出的原則下,勤儉辦好教會。近年來,一些地區(qū)教會房產的產權問題得到了解決,增加了房租收入。有些地方的三自與教會組織信徒舉辦一些工商企業(yè),既為四化作貢獻,又使教會增加一定的收入,這些都可以補我們自養(yǎng)方面的不足??墒菑母旧险f,自養(yǎng)應當依靠廣大信徒自愿的捐獻與供養(yǎng),我們必須在自養(yǎng)的工作上,繼續(xù)獻上一切的努力。當前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采取引進技術、資金、人才等的方針,以促進我國的四化建設。在開放形勢下,教會亦將在平等與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國際交往,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將要放棄三自立場,使中國教會在經濟等方面重新依賴于任何外國勢力。中國教會今天是在新中國的大地上傳揚主的福音,她的見證的力量來自對于全能上帝的信賴,也來自中國廣大同工同道們獨立自主、愛國愛教的信心與決心。如果中國教會要依靠外國的經濟力量來維持,那只能使教會又蒙受“洋教”的恥辱,使她見證的力量受到虧損。我們一切有民族自尊心,又熱愛教會的廣大同工同道們,深信“耶和華以勒”,只要我們充分依靠自己的力量,堅持不懈,一定會克服各種經濟上的困難,在自養(yǎng)方面不斷取得進展。

    第三,關于自傳方面。近年來,隨著我國教會生活的恢復,神學思考方面開始有所活躍。然而中國教會的神學探討還剛剛在起步,“自傳”工作仍是三自工作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中國教會目前面臨許多神學問題有待探討。我們都生活在祖國偉大的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正在發(fā)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廣大的同工同道,無論原來守怎樣的神學觀點,今天都需要謙卑在神面前,求神打開我們屬靈的眼目,使我們能不斷地看見神在這一偉大時代中所給我們的新啟示與亮光。應當說,我們當前開展神學思考的各種條件是很好的,我們可以從多方面吸取有助于神學研究的營養(yǎng),特別是愛國愛教的思想在廣大信徒中已經深人人心,他們中間涌現出許多先進模范人物,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為廣大人民的福利,作出了許多美好的貢獻。我們的信徒處在社會主義時代沸騰生活的前沿,他們既受到愛國愛教的教育,又經常從圣經的教訓、上帝的光照中得到指引與力量,他們在靈性上的種種感受,應是我們今日神學思考取之不盡的源泉。做好自傳工作,不但要言教,還要身傳。我們的教牧同工不但要善于教導信徒,使他們“出入得草吃”,靈性上得到喂養(yǎng),而且還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凡事作全群的楷模。我們的教牧同工不但要傳講上帝的愛,“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而且要身體力行,熱心侍奉,特別是要認真安排禮拜與聚會,精心帶領栽培義工與青年同道,經常關心探望信徒,分擔他們的快樂與憂愁,了解他們心靈的需要,時常給予勉勵與安慰,這樣我們愛國的教牧人員就更能做好牧養(yǎng)工作,引導廣大的信徒不受錯誤悖謬道理的影響,而在正確的屬靈道路上前進。

    我們的三自工作,不只是要自己治、自己養(yǎng)、自己傳,而且還要治好、養(yǎng)好、傳好,這是在上屆全國會議上就提出來的。經過幾年來全國各地教會得以恢復與重建以后,怎樣高舉三自愛國的旗幟,將三自的原則與精神,貫徹到教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去,就更成為我們當前三自愛國運動的重大任務。應當看到,按照自治、自養(yǎng)、自傳的原則來建設好教會,這一任務不但遠遠沒有完成,而且可說處于剛剛開始的階段,三自愛國的工作還任重而道遠,必須要進行大量的探索和艱苦的努力。歷史的經驗和當前的現實說明,對中國基督教來說,三自愛國運動不是可有可無的,它關系到基督教在中國的前途的重大問題。我們決不能松懈自己的意志,必須堅持三自、發(fā)揚三自,為建設一個與我國偉大的社會主義時代相稱的中國教會,而獻上我們的一切。

 (三)同心合意,奔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路程

    各位代表,在祖國建設進入第七個五年計劃的關鍵時期,在我國教會迅速恢復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我們回顧建國三十多年來,特別是過去六年來的歷程,深感“三自”道路是上帝對中國教會的奇妙帶領。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并在“愛國、愛教、團結、和平”的旗幟下同心合意,奮勇前進。

    我們的祖國已經堅定不移地把工作重心轉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努力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酵脚c全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對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活滿懷希望。我們要經常為國家祈禱,也要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學習,了解形勢的發(fā)展。我們珍惜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也同樣重視憲法所規(guī)定的公民各項權利與義務,與全國人民一起擔負起“振興中華”的重任,為建設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事業(yè)作出新的貢獻。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極其重要,我們基督徒應發(fā)揚遵守社會公德和助人為樂的文明新風,在社會生活中起光和鹽的作用。

    在中國的大地上建立基督的身體,建設一個與我們偉大的新時代相稱的教會,是神給我們中國基督徒不容推辭的托付。我們對教會的熱愛應表現在維護教會的獨立自主與純潔性,不讓國內外反動勢力利用基督教進行危害國家人民,使信徒受虧損的活動?;浇探陙硇磐饺藬翟黾虞^快,我們?yōu)榇烁卸?,但也應清醒地看到,不能只顧信徒數量,而不重視對信徒的帶領與牧養(yǎng)。否則,教會就不能建造在真理的堅實基礎上?,F在某些偏僻地區(qū),就有將迷信活動滲入基督教信仰的情況發(fā)生,應引起充分注意。教會在新的歷史時期內,該如何“治好、養(yǎng)好、傳好”,涉及教會制度、經濟管理、神學教育等多方面具體工作的進行。為此,我們應尋求圣靈的指引,不斷探索、商討、實踐,使中國教會能健康地向前發(fā)展。

    在我國,團結是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標。三十多年來,基督徒擺脫了那種大肆鼓吹“信與不信”相對立的錯誤思想的影響,遵行圣經上“愛眾人”的教訓,大大促進了與廣大人民之間的團結,使教會得到“眾民的喜愛”,福音的見證更加有效。對教會內部來說,我國基督徒在三自愛國運動的共同目標下,開始實現了教派的聯(lián)合,近六年來,在教會恢復的過程中,我們的團結更加強了。這是符合“一主,一信,一洗,一神”的圣經真理的,也是向著我主耶穌離世前為門徒完全合一的祈求目標前進。我們應該珍視并努力鞏固這一在愛國愛教基礎上的團結。加強堂內堂外一切信徒的團結,并警惕和抵制海外敵對勢力要在我國教會內部挑撥離間,制造分裂的企圖,克服任何離心的傾向。我們要繼續(xù)貫徹互相尊重,互相協(xié)商的原則,兼收并蓄各種宗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維護并推進教會聯(lián)合的事業(yè)。教會內部,持不同神學觀點而彼此攻擊的局面,應該一去不復返了。

    耶穌基督是和平的君王。熱愛和平,使世界各國及其人民彼此和平友愛相處,是我們基督徒的神圣責任。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張世界上所有國家一律平等,信守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軍備競賽,重視各國人民之間的交往,我們認為這些都是符合基督教社會正義的原則的。我們基督徒要不懈地為世界和平祈禱,也要參加各項反對侵略、保衛(wèi)和平的運動。我們愿與世界各國的基督徒,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一起,為促進世界和平的崇高事業(yè)作出我們的貢獻。

    全國兩會與各省、市、自治區(qū)基督教兩會應帶領全國基督徒努力完成以下任務:

    ——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積極通過各種途徑為祖國四化建設事業(yè)服務。各地可定期召開集會,交流信徒中的先進事跡,發(fā)揚他們愛國愛教相結合的先進思想。   

    ——大力支持社會公益事業(yè),如動員信徒參加救災,為傷殘人捐款等。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信徒興辦各種社會服務事業(yè),造福人群。   

    ——學習并遵守憲法和法律,協(xié)助政府貫徹宗教政策,維護教會的合法權益。警惕海外反動勢力的滲透,制止國內有人利用基督教進行非法違法活動。

    ——發(fā)揚基督徒愛主愛人的精神,引導信徒在家庭、鄰里、學習及工作場所關心集體,與人和睦相處,互助友愛,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作出應有的貢獻。

    ——深入宣傳“三自”,努力使廣大信徒了解并支持“三白”原則,使能自覺地以愛國愛教的精神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并把“三自”的精神貫徹到教務工作中去。

    ——推進教會自治,在繼續(xù)貫徹信仰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對建立教會某些制度進行探索。各地可在廣泛聽取信徒意見的基礎上,試訂切實可行的規(guī)章、條例。   

    ——堅持自養(yǎng)原則,提高自養(yǎng)水平,培養(yǎng)信徒對教會的責任感。反對向海外伸手或暗示索要。教會經濟應有監(jiān)督制度,量人為出。

    ——重視自傳研究,鼓勵教牧人員對圣經真理認真研究,交流所得的亮光,活躍神學討論。

    ——辦好各級神學教育,培訓愛國愛教的合格的教牧人員及義工。神學院校要培養(yǎng)青年學生“靈、德、智、體、群”全面發(fā)展。繼續(xù)舉辦各種形式的義工培訓班,提高義工素質。

    ——加強出版工作。除繼續(xù)出版圣經、贊美詩外,應訂出規(guī)劃,從各方面滿足教牧與信徒在靈性上與宗教知識上的需要。

    ——本著“互不隸屬、互不干涉、互相尊重”的精神,發(fā)展與港澳地區(qū)教會的友好關系。促進臺灣海峽兩岸基督徒之間的相互了解,為統(tǒng)一祖國進行努力。

    ——積極參加保衛(wèi)世界和平的運動,為世界和平祈禱。開展與國外教會團體及友好人士的平等交往與友好聯(lián)系。

我們回顧過去,滿心感謝,瞻望未來,充滿信心。我國的教會是弱小的,在繁重的任務面前,有時感到力量不足。但我們仰賴的是神的慈愛與眷顧?!暗群蛞腿A的必從新得力”,“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讓我們同心仰望為我們信心創(chuàng)始成終的耶穌,緊緊依靠愛國愛教信徒們的支持與合作,腳踏實地去實現這些任務。只要我們樂意獻上我們的身、心、靈,準備迎接天父在我們面前所預備的一切新的恩惠與引領,我們一定能從新得力,奔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路程。

 

 

    (由王神蔭主教宣讀)

    (原載《天風》1986年第11期)